你家门口的“小修小补”还在吗
在春晖路开店的杨师傅正帮居民修改衣服
曾师傅将摊位搬到新闻南路上的一个小区里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曙光社区庭院门房变身便民服务点
胡可权的小摊从三轮车变成了“便民服务亭”
鞋子破了,到街角就能补;拉链坏了,下楼就能换;钥匙丢了,小区门口就可以配;自行车坏了,路边就能修……前些年,街头巷尾的各类修理摊随处可见,但随着城市的发展,这些日常所需的“小修小补”摊越来越难找了。
近日,商务部表示,要让修鞋、配钥匙等“小修小补”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,让适老化服务、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,让居民生活更便利。这些小摊现状如何?连日来,记者进行了走访。
市民
期待“小”服务回归
没有“小修小补”,生活很不便
“友邻们,请问小区附近哪里可以修自行车?”
“哪里可以配钥匙呀?”
“大家都去哪里改裤腿啊?”
……
2019年,杨女士搬到新小区后,业主群里隔三岔五就会有邻居就细小的生活服务提问,每每有邻居支招,杨女士都会默默地记下位置。“等哪天自己需要了,就不用在群里问了。”杨女士说。
杨女士一家新搬的小区虽然环境有所改善,但是生活中需要的便利服务相对缺乏。“以前住的小区靠近新闻路,配钥匙、改裤腿、补鞋子、修自行车这些小服务,出小区门几分钟就可以搞定了。搬来新小区后,小区周边没有这些服务,每次都要专门抽时间去老房子附近找师傅帮忙处理。”杨女士坦言,“小修小补”不仅是人间烟火气,更代表着民生,“我很期待这些小摊有序回归,并能长久经营下去。”
无独有偶,市民张先生也遇到了类似问题。“小区周边有大型商场、学校、菜市场、医院,配套设施还算齐全,但唯独少了便民的小服务。”张先生说,“孩子有一辆自行车,休息时偶尔骑一骑,免不了会有磕磕碰碰,小问题我自己在家修整一下,比如给轮胎打气、安链条等,但补胎换胎这些还是需要专业人士来操作。”
周边有便民服务点,能满足生活所需
人民路壹号广场小区是原赵家堆、李家堆城中村改造项目,虽然建成时间不长,但周边老小区有补衣服、配钥匙等便民服务点,所以居民觉得生活还比较方便。
云奶奶告诉记者,如果有需要,她会到附近的菱角塘小区。“只要买了店里的材料,都可以包修包换。”云奶奶说,“一来二去就和老板处熟了。水龙头坏了,请他来换;电灯接触不良,请他来看看;下水道堵了,请他来帮忙疏通。很便捷,收费也不高。”
“我自己的需求没有那么多,所以没有关注过小区附近这些便民的服务点分布在哪些地方。”马女士说。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,她渐渐不再关注“小修小补”便民服务。“家里用的是密码锁,不用担心钥匙丢失和不够用的情况。鞋子、衣服也是挑着性价比高的买,破了坏了就扔了。”马女士说。
希望划定经营区域,方便寻找
不少市民认为,“小修小补”服务慢慢变少,有的是因为新建小区管理严格,没有为他们留下空间;有的是老旧小区改造,没地方经营流动摊点;还有的是小商小贩挣不到钱,转行了。
说起相关部门要让这些便民服务有序回归,不少受访者希望“由相关部门统一划定经营区域,并对商贩统一管理”。
马女士告诉记者:“虽然不会常常光顾,但还是希望这些便民服务能够集中起来,如果想要补鞋子、改衣服,就可以在一个地方完成,也可以免去寻找过程,能节省时间。”
“集中起来,由社区管理,我们老年人在消费的时候也放心一些。”云奶奶说。
摊主
我们是被需要的
记者走访了几位从事“小修小补”的师傅,他们有的依旧坚持在路边摆摊,有的则已经租下商铺。
经营了20多年,这个便民摊生意不错
在新闻里社区门口,秦师傅的便民服务摊已经经营了20多年,成了不少市民换拉链、剪裤腿、改衣服、配钥匙的首选去处。
记者见到秦师傅时,她正在熨烫刚刚改完的衣服。秦师傅说:“这件衣服是客人给家里老人买的,袖子有点长,就拿来我这里改。刚刚改完,熨一下看上去更舒服。”每处理完一件衣物,秦师傅都会细心整理好衣物,等顾客来取。
虽然是个看似不起眼的摊位,但服务的人群可不少。“大部分是周边居民,还有一些老顾客以前住在这附近,虽然搬走了,但是需要缝缝补补时,还是会来找我。”秦师傅笑着说,“会针线活的人越来越少,但大家都有需要缝缝补补的时候,所以,我们这一行还是被需要的。”
“麻烦帮我换条拉链。”“秦师傅,我这条裤子崩线了,帮我缝一下,一会儿我过来拿。”顾客常常会把需求讲给秦师傅,然后留下衣服就离开了,秦师傅便开始裁剪、缝补,按要求完成客人的“定制”要求。
摊位虽然小,但能配钥匙能修车
“师傅,麻烦帮我的车前轮加点胎压。”一名外卖小哥焦急地说。曾师傅拿起设备,麻利地给外卖小哥的车胎加压。
10年前,曾师傅搬到了新闻南路上的一个小区里,为了节省房租,他便利用自家的窗户和一辆三轮车,摆了一个专门配钥匙和维修自行车的小摊。
细看曾师傅的小摊,歪歪斜斜地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钥匙模板,旁边的三轮车上摆放着各式修车、配钥匙的工具。“我已经干了20多年了,以前在国防路,2010年的时候才搬到这里来的。”曾师傅说,以前买一把锁只有两三把钥匙,人多的家庭就需要配钥匙,但是现在配钥匙的人少了。“越来越多的家庭用密码锁、指纹锁,顾客也随之少了。来我这里配钥匙的人,大多是生活在老旧小区或是用惯了钥匙的上了年纪的人。”
除了配钥匙,曾师傅还会修自行车和电动车。“早些年,骑自行车的人比较多,一天可以修理很多辆,收入也不错。现在,偶有修自行车的顾客,电动车的顾客也不是很多。”
在曾师傅看来,虽然这份工作赚不了大钱,但够补贴家用。“再坚持几年,年纪再大点就不干了。”曾师傅说。
两代人的缝补店,为老顾客坚持经营着
在春晖路开店的杨师傅经营的是“家族店”。“我从小就接触了缝纫,父母上了年纪返乡了,我便继续经营店铺。”杨师傅说,除了换拉链、改衣服外,还能配钥匙、换锁芯。
“开了30多年了,有的老顾客是我还没出生就来光顾了。对我来说,为他们以及周边居民提供便利,是我的责任。”杨师傅介绍,虽然近年来生意一般,但她仍选择坚持。在她看来,缝纫这类手工活需要时间和耐心,从业这些年来,她始终兢兢业业,按照居民的要求改好每一件衣裤,换好每一条拉链……
“无论是谁,修修补补都是难免的。”杨师傅说,无论生活水平如何提高,“小修小补”都是被需要的,她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划出特定的区域,将“小修小补”店铺集中起来统一管理,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让城市更整洁有序。
为“小修小补”安个家
记者了解到,当前不少社区打造“15分钟便民生活圈”,其中就有“小修小补”便民店铺。
东华路社区
利用空地设立便民服务点
日前,记者来到官渡区金马街道东华路社区,为了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“修理难”等问题,社区充分征求老年居民意见,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,设立了“便民服务点”。
“你这是螺丝松了,所以后视镜才往下滑,拧紧就行了。”“谢谢胡师傅,多少钱?”“不要钱!”记者在东华路社区的便民服务点见到胡可权师傅的时候,他刚帮居民处理完问题。“没用到材料的修理,我都不收钱。”胡可权说。
30多年前,胡可权来到了昆明,刚开始以修鞋为生,后来发现骑自行车的人挺多的,他便学习修理自行车,再后来他又增加了配钥匙的服务。“配钥匙、修锁、修自行车……我都可以,而且我只收成本价,像配钥匙,我一般收3元。”胡可权笑着说。
近年来,随着东华路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推进,胡可权的小摊从三轮车变成了能够遮风挡雨的“便民服务亭”。他很感谢社区提供的“工作空间”,既能让自己有收入,又能方便周边的居民。
“我们社区老年人多,很多居民有修鞋、修伞、配钥匙等需求,这些需求看起来不起眼,但如果没有满足这些需求的便利服务,也会影响生活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社区经过规划,在此处设置便民服务点。”东华路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周鑫介绍。
据悉,在东华路社区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,社区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后,设置了3个“引摊入市”便民利民点,并将一些走街串巷的商贩整合为蔬菜直销、家电修理、修锁配钥匙、衣物缝补等15家摊位,完善管理制度,明确责任人员,将零散服务变为规范经营,将社区管理的“烦心事”变成为居民服务的“暖心事”。未来,社区也将继续完善便民生活圈,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目标,让“小修小补”的便民店铺规范有序回归居民生活,使居民真切感受到“家门口”的幸福。
曙光社区
庭院门房变身便民服务点
官渡区金马街道的曙光社区以“红色物业”为纽带,整合社区用房资源,改造为红色物业维修站、暖心改衣铺、健康小屋、“吾家”食堂等“一刻钟百姓生活服务圈”,并为特殊困难人群提供就业岗位和无偿、低偿的便民服务。
“我们社区大多是庭院式的,以前每个庭院都有自己的门房。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,通过实地走访或电话征询的方式,向居民征询社区缺乏的便民服务有哪些,把每个庭院的门房都有效利用起来,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。”曙光社区党委书记魏平说。
在“暖心改衣铺”,65岁的邓师傅正忙着处理居民送来修改的衣服。邓师傅告诉记者,以前他在路边摆摊,虽然生意好但免不了风吹日晒。“社区安排了一个门面后,可以遮风避雨,我也可以安心地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了。”邓师傅笑着说。
魏平介绍,曙光社区在收回门房后统一管理并委托物业经营,让门房在给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,一定程度上贴补经营费用,反哺居民生活,真正做到互惠互利、共谋发展。下一步,社区将列出便民服务清单,实现“小需求不出社区,大需求不远离社区”。(春城晚报 记者罗宗伟 实习生刘子乐)